三藩平定,台湾收复,康熙也有了皇帝的样子,孝庄太后在有生之年亲眼见证了这些大事,她的一生也算是功德圆满了。
而失去阿么的康熙,再也没有像太后那样真心疼爱他的人了,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,也变得越来越多疑,越来越狠。
过去的岁月里,康熙开明又仁慈,凡事都能公平公正地做出正确的判断。
在治河一事上,康熙最看重靳辅和陈潢;在朝中大臣中,康熙最信任明珠和高士奇。
而如今,太后驾崩,康熙终日沉浸在悲痛中,不闻朝事,在太皇太后的灵堂里尽孝:赤脚睡席子,喝冷水、吃冷饭,不刮头发,颓废了两个多月。
在徐乾学的计策下,索额图带着众多大臣把皇上从灵堂抬了出来,康熙也终于从悲痛中醒来,接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——
“靳辅、陈潢,逮问入京,芝兰当道,也要除。”
为何要除“芝兰”?
靳辅和陈潢为了让黄河安澜,风餐露宿几十年,他们就是在拿命治理黄河啊!
康熙为何要对他们赶尽杀绝,反而重用一个只懂理学的于振甲去治河?
就连明珠都为靳辅、陈潢感到憋屈,他们都能落得如此下场,还有谁会对朝廷忠心?还有谁会对皇上说真话?
太后的第一段遗言
孝庄太后虽然年事已高,但不管是朝中大事,还是朝堂之外的事,她都能为康熙指点迷津。
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,太后还在回光返照之际,身着盛装,严肃地给康熙提点了三件大事。
“我观历朝历代,创业容易守业难,太子能立则立,不能立就重新选优,这是头等大事。”
这是太后交代的第一件大事。太子身为储君,关乎着大清未来的命脉,必须重视。
大清入关至今,好不容易建立起来今天的稳定局势,都是前人用血换来的。康熙7岁登基至今,宵衣旰食、尽心竭力,从未有一刻放松过。
他最看重的太子倒好,小小年纪就沉溺女色,强抢民女,用禁药,跟索额图勾结买卖良田,祸害天下。
发现太子在行龌龊之事时,康熙气得眼神中充满了杀气,提剑要杀太子。若不是太后及时赶到阻止,或许太子就真的受伤了。
其实康熙也舍不得真杀太子,毕竟这是他跟白月光生的儿子,只是看他不成才被伤透了心。太后虽然眼下阻止了康熙,但也知道这个太子不中用,保他只是为了保全皇家的颜面。
太后临终前的这段遗言,则是说出了真心话,意在提醒康熙,这个太子不行就废掉,重新立一个能成大事的。
第二段遗言
“狼群之中要立狼王,必有血战。拔得头筹者,才有能力保护狼群。靠个人偏爱,必出祸事。人都是自己成才的,难逃本性,这个话你也要记住。”
这是太后交代的第二件大事。
要想拥有得力干将,就得选出一个“狼王”去重用,而在挑选的过程中,必须得见血。也就是说,有些人哪怕你再偏爱,也必须要除掉。
这里意有所指,对号入座的是皇帝身边的近臣明珠、索额图、高士奇等人。
因为偏爱他们,康熙才一次又一次地给他们机会,让他们得到重用,甚至权倾朝野。
索相和明相在过去是立过功,高士奇曾经也是最懂皇上的人,但人心易变,人的本性是不会变的,他们的本性都是奸诈。
高士奇不再说真话,四处结党营私,明珠和索额图都巴不得皇帝赶紧驾崩。
他们都只想着依仗着跟天子的关系,靠着得宠,居于高位。尤其索明二相,实际上是满肚子的坏点子,只会吃喝受贿赂,是蛀虫般的存在。
索额图想让自己的太子外甥继位,他到时好掌控整个朝廷。明珠想要太子赶紧出事被废,他的皇长子外甥就有机会了。
所以,皇帝若是一味地宠他们,早晚会害了自己。
康熙也知道他们贪,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,但他不会想到他们贪的有多少。
钦赐王府1座,平台27座,共340间房,花园1座,田地2千顷,当铺3处,本银24万两,金库存金2万1千两,银库元宝2万3千个,钱库制钱170万文,玉鼎10座,玉磬10块,玉如意40柄,镶玉紫檀如意405柄,蓝宝石10块,红宝石10块,大珍珠百枚,镶金八宝瓶5架,银碗银盘72桌,金镶筷100双,古铜鼎11座,古剑5口,宋纸1000令,端砚451方,珊瑚树4棵,高3尺6寸,金镶玉古钟一座,绸缎罗莎5200匹,白狐皮26张,黑狐皮250张,紫貂皮440张,大自鸣钟5座,小自鸣钟70座,珠宝金银朝珠玉佩等物共1万零11件。
先被落马查封的是明珠。
光是这个抄家清单,就让人震撼到了!而索尔图贪的,比明珠更多。此等臣子,怎可再留着?
第三段遗言
“还有,流水不腐。你呀,最大的毛病就是念旧情,不杀大臣,可以,但不能不换大臣。一个人在一个位置上待久了,难保不起惰性。皇帝啊,天下之大,哪里都有人才,你要小心被蒙蔽。”
这是太后的第三段遗言,意在提醒康熙,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。
不要觉得靳辅和陈潢是治河的人才,就始终把河道交给他们,天底下不只他们这两位治河的人才,可以不杀,但一定要换。
看懂太后这段遗言的言外之意,便也明白康熙为何拿靳辅和陈潢开刀了。
太后的提醒是其一,杀鸡儆猴是其二,其三是康熙已经对谁都不信任了,他变得居功自傲、闭目塞听,独断专政。
靳辅和陈潢在外治河几十年,不为名和利,只为天下苍生,却仍不得善终,太让人寒心!
在这次被押解到京城之前,他们就遭到过两次惩罚:一次是戴罪治河,一次是革职治河。
戴罪治河是因为于振甲抗命不遵、带着百姓死守着桃源县的大堤,才导致下游三省的千万百姓丧命,靳辅和陈潢也落得有罪的下场,颈上的枷锁走哪戴哪。
革职治河是因为康熙要攻打噶尔丹,索额图等大臣不同意,朝廷既要治河又要打仗,国库吃不消。
康熙急不可待,自然是不同意的,于是带领大臣视察黄河的情况。若是黄河安澜,他就带队亲征,反之就听大家的。
正是在这次视察中,康熙心疼靳辅的手伤得不成样子,下旨给他们解除了罪身,可以不用再戴枷锁了。
也正是因为康熙看到了黄河安澜,康熙才觉得靳辅和陈潢改黄河入海口的方案没必要,没必要再耗费更多的财力和时间,不如直接深挖河道,于振甲坚定不移地站在了康熙这一边。
说实话,在治河这件事上,康熙还真没有靳辅和陈潢专业,于振甲就更不用说,在治理下游河段问题上,分出了两个队列。
朝中大臣不敢反对皇上,都跟于振甲一起站成一队。
当地的百姓们倒是认可靳辅和陈潢的对策,因为海床比河床高,一旦海水倒流,伤害的只是良田和百姓,不会波及到身在京城的达官贵族们。
或许只有等到悲剧重现,康熙和于振甲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,才会理解靳辅和陈潢的坚持。
正是因为靳辅和陈潢不愿意再看到发水的悲剧,他们才不愿拿老百姓的命去证明自己。
所以,哪怕被砍头,他们也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,所以他们被革职了。
本以为靳辅和陈潢到如今的地步,已经足够糟糕了,没想到更糟糕的还在后头。
郭琇在奏报上写道:“江南淤田一案,五万亩良田皆被其(明珠)党羽收罗至名下,于靳辅、陈潢,表里勾结,貌似忠贞,实乃大奸!明珠、余国柱、高士奇、靳辅、陈潢,豺狼其性,蛇蝎其心,天下之官,敢怒而不敢言......”
徐乾学为了仕途,抱紧了索额图这棵大树,帮着他除靳辅和陈潢,给一学生指出皇上最大的痛点就是“党争”,若只是从治河上弹劾他们,估计不会受到太重的惩罚。
所以就有了郭琇写的奏书,把明珠、高士奇拉下马,污蔑靳辅和陈潢都是明珠的党羽,私卖良田。
其实康熙对靳辅还有旧情,本不忍心处死他,但查到明珠名下大量购置淤出来的良田,靳辅又是河道上的人,淤田买卖肯定经由他手,靳辅又不愿意解释,所以康熙断定他们是一伙的,靳辅和陈潢这次难逃死劫。
新晋的臣子都把康熙视作“神”一样的存在,康熙也听不进去任何反对他的意见了。
所以康熙才重用认可他的于振甲去治河,还在靳辅面前护着于振甲。
靳辅说于振甲不懂河务,想带他亲自下水见识一下,康熙却数落靳辅仗着水性好,欺负于振甲。孝庄太后在世时也称于振甲是个宝。
靳辅和陈潢还能说什么呢?
治得好,是他们的错;治不好,也是他们的错。
总之就一句话,君让臣死,臣不得不死。
皇上再也不是以前的那个皇上了,他要的不再是能才贤才,而是听话的奴才。